微信扫码

  • 暂无联系客服
  • 暂无热线电话
产品详情
专家名称:
弭尚岭
专家简介:
弭尚岭,男,1970年2月出生,山东乐陵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乐陵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理事、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弭尚岭从事小麦育种栽培30余年,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育成8个小麦新品系和10多个不同色泽的彩色小麦高产材料,收集杂交育种资料65份,培育成功分枝型小麦弭麦3号,其中4个小麦新品系已应用到小麦生产当中,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详情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56.jpg


弭尚岭,男,1970年2月出生,山东乐陵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乐陵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理事、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弭尚岭从事小麦育种栽培30余年,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育成8个小麦新品系和10多个不同色泽的彩色小麦高产材料,收集杂交育种资料65份,培育成功分枝型小麦弭麦3号,其中4个小麦新品系已应用到小麦生产当中,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2001年9月,成立了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成功申报多项国家专利。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54.jpg


结缘:一则麦种广告引发的育种“奇想”

弭尚岭是个苦孩子,3岁丧母,7岁丧父,是伯父把他拉扯大的。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只上了2年小学就被迫辍学在家。于是,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弭尚岭硬生生“啃”完了小学的课程。

1985年,弭尚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美国“吨麦”的广告,就从伯父那里要了10元钱,邮购了2斤小麦种子,并按照说明书用人工点播方式种了2分地。第二年,小麦长势特别好,折合亩产能达到630斤以上,而当时乐陵小麦的平均产量只有400斤左右。

看到弭尚岭的小麦产量高,乡亲们都来换麦种,他留下自家6亩地的,其余的都兑换给了乡亲们,一共种了20亩地。“乡亲都盼着来年好收成,意外却发生了。”弭尚岭告诉笔者,“那年冬天气温偏低,播下的种子大部分都冻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春性品种,不抗冻。”

从那个时候开始,弭尚岭心里暗暗发狠,一定要把小麦育种研究透了。一次,他去宁津县买化肥,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作物遗传育种》,当即花了五毛钱买下来,宝贝一样捧回家,一打开才发现十之八九的字都不认识,于是他买来《新华字典》,一边查字典,一边看书,每天都是看到半夜两点睡觉,凭着这股钻研劲儿,弭尚岭逐渐掌握了小麦育种的基本理论。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18.jp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乐陵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济南13号”和“昌乐5号”等,因为连续多年种植,品种很杂。看到这种状况,弭尚岭就按照书上教的办法给小麦提纯复壮,结果经过提纯复壮的麦种亩产达到750斤,比原来多打100多斤粮食,乡亲们开始对弭尚岭刮目相看,这也激发他走上了小麦育种的道路。

自此,每年小满过后,弭尚岭都会到麦田里选材料,谁家的地杂,他就去谁的地里看。1993年,他在宁津县柴胡店镇辛庄村发现了一株特别的小麦。“别的麦都得了干热风,这株却没事。”弭尚岭把这株小麦带回来进行稀播繁殖。8月20日催芽,8月24日播种,10月20日移栽到大棚里,次年2月收获5斤种子。他就用这些种子春播了3分地,待到小麦腊黄时,请乐陵市农业局技术人员测产。“当时高产田能打700斤小麦,这个品种亩产有800多斤。”看到自己选出的小麦品种有这样好的成绩,弭尚岭对小麦育种的信心更足了,他给这个材料取了一个代号93-1。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50.jpg


痴迷:到了麦田里他就有无穷的动力

弭尚岭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钻进试验田里看麦子。妻子陈丽荣开玩笑地说,他最厉害是就“蹲”功,在麦田里一蹲几小时,从不嫌累。

自从与小麦结缘,他就被小麦彻底“迷”住了。为了小麦育种,弭尚岭在大棚里睡了5年。

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乡镇号召发展大棚蔬菜,对建大棚补贴材料费和用工费。弭尚岭也建了2个大棚,不过他的大棚却是一半种蔬菜,一半种小麦。“用卖菜的收入维持小麦育种。”因为种麦子,补贴兑现不了,又请不起人工,他只好自己建,一个55米长、7.5米宽的大棚,仅后背墙就夯了整整1个月。

大棚建起来,从苗期到收获,每天早上五点半他准时出现在麦田里,一蹲就是一上午。麦芒在他胳膊上、脖子上划满了小创口,太阳一晒,汗水一泡,皮肤火辣辣地疼,弭尚岭从来没叫过苦:“只要让我在麦田里呆着,我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忘了。”一次半夜刮起大风起,他发现棚膜被刮开一条半米长的口子,此时棚里的小麦正在扬花期,他担心冻了麦子就自己趴在棚膜上压住,“数九严寒天,穿着棉裤棉袄全身都冻木了。可小麦就是我的命啊!”


6da44e4a62dfa07759f30511ffc2fff(1).jpg


1993年,弭尚岭痴迷育种的事“惊动”了乐陵市农业局。农业局领导决定将弭尚岭聘为员工。对此,弭尚岭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坐办公室,我要去良种场。”

进入良种场,对弭尚岭的育种事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5年时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弭尚岭,先后在中国成人教育学院农学系读完了2年中专、3年大专,更扎实地掌握了育种知识和理论,并培育出“弭麦1号”等小麦新品系在山东德州、河北景县等地试验推广。“农民都认他的种子,下着雨也排队买。”北小刘村村民李之恩告诉笔者。

乐陵市农业局副局长梁军199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乐陵市农业局,他告诉笔者,是弭尚岭对小麦育种的一腔痴情让大家记忆深刻。一天晚上,弭尚岭在宿舍借着灯光剥麦粒,不小心崩掉了一粒,弭尚岭愣是把宿舍地面的红砖挨块翻起来找了个遍。“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么多麦粒,可能丢掉的那粒就是唯一有用的材料。”他打着手电找了两个钟头,终于在桌腿旁边一块砖上找到了那粒种子。

从此,良种场同事看到他拿着麦穗,都会笑着提醒他:“小心点,别把办公室的地砖都拆了。”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30.jpg


坚守:为拿到专利证书他卖掉了自己家的房梁

2001年,良种场改制,弭尚岭辞职成立了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将全部精力放到了育种上。然而,由于痴迷育种,弭尚岭的生活越来越来清苦。

对于弭尚岭来说,清苦只是其中一个困难,他也没想到他会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 2006年3月,把弭尚岭抚养长大并且多年来一直支持他育种事业的伯父去世了。正当他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时,和他一起受了十几年苦的妻子也提出了离婚。那年,他们的孩子15岁,却不得不接受念不起书,外出打工的命运。

也是在那年12月21日,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小麦杂交与繁殖方法”的专利申请获批时,高兴之余,又为往返北京的路费和手续费发愁。“3天之内交不上手续费,就得申请专利恢复程序,到时候这4年的程序就得重新走一遍。”盯着透风透雨的房顶一夜没睡,他想到了5间老屋的房梁。“要在平时,这些房梁起码值4000元,但因为着急卖,最后只卖了900元。”揣着卖房梁换来的900元,弭尚岭踏上了进京的火车,“在接过证书的一刹那,我恨不得去举着它到天安门广场上吼一嗓子。”

拿到专利证书的他已身无分文,只得献了400毫升血,换来一箱牛奶补充营养和一把太阳伞作纪念。一整晚,他都在“推销”这两件纪念品,最终被一位好心的老人买走了。用卖血换来的80元钱,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71岁的寨头堡镇堤口杜村村民张寿清是弭科农小麦研究所的守门人。他记得,2006年弭尚岭背着20斤育种材料和不到30元现金来到小院,连买张床的钱都没有。那时候,解决温饱对弭尚岭都是个大问题,只能靠路边挖树桩赚点钱,一个树桩可以卖7块钱,换来的钱只够买馒头充饥,即便是这种艰难的情况,他的育种试验都没有中断过。

锲而不舍的执著,弭尚岭也开始有所收获。2013年6月24日,弭尚龄选育的“弭麦1号”在同样地土壤环境和田间管理条件下,打败了“黑小麦”、“良星99”和“4017”几个品种,在河北省清苑县忠惠农民合作社举办的高产王擂台赛上一举夺魁。

多年育种让弭尚岭对小麦习性一清二楚,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谁家的麦子长毛病,都来找他看。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58.jpg


梦想:让老百姓吃上我育出来的小麦做的馒头

皇天不负有心人。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弭尚岭已经搜集了育种材料60多份,先后育成了12个高产育种材料和“弭麦1号”、“弭麦3号”等10多个高产稳产高抗的小麦新组合,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体系。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天天吃到馒头;现在,我的梦想是咱老百姓都能吃上用我育出来的小麦做的馒头。”弭尚岭说以前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耕地,现在知道了,心越来越大。

“以前是挨个配对碰运气,现在是有目标的定向选育。”弭尚岭说,比如“弭麦4号”产量高但不稳定,不耐瘠薄,他就在“弭麦4号”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育出了耐瘠薄的替代性品种“2008-7”,千粒重稳定在40克左右,不秃尖。

弭尚龄说,自己现在有两个愿望,一是开展超级小麦育种,二是把彩色小麦的产业链条建起来。

彩色小麦,是弭尚岭研究的另外一个方向。2006年,他从中国科学院引进了20粒蓝色小麦种子,和自己的育种材料杂交育出了“超级蓝粒”,此后又先后培育出“超级花粒”“超级红粒”等五彩小麦。彩色小麦不仅硒元素含量是普通小麦的30倍,而且产量不比普通小麦低。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811.jpg


为了将彩色小麦推向市场,弭尚岭通过订单种植的方式推广品种,然后以每斤高于市场0.2元的价格全部回收后磨成粉出售。

2013年,弭尚岭开始与一位房地产老板合作,并在他的支持下购置了色选机、烘干设备、人工气候室。弭尚岭的干劲更足了,他希望通过“研究所研发—合作社种植—加工厂加工—公司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将彩色小麦面粉等产品推向山东、河北等地的超市里。

不仅小麦五彩缤纷,玉米也是如此,有紫色、黑色、黄色和白色、红色,可称得上万紫千红了,紫玉米和黑玉米一粒种子能分蘖三至四株,每一株能长一至二个玉米穗,紫玉米和黑玉米不光穗多,更重要的是功能型安全放心的粮食。

紫玉米与高粱杂交而成再生高粱更是五颜六色,一次种植无限生长。

这些“怪庄稼”的育种者,既非教授也非研究员,而是两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为了育种,他在大棚里住了5年。30多年只做了一件事,搞小麦育种。当地百姓直呼他为“麦痴”。先看看“麦痴”最亮眼的荣誉和称号: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808.jpg


2013年6月弭麦一号小麦新品种在河北农业大学举办的粮王大赛上一举夺魁得到了小麦种子王的称号。

2014年被授予德州市乡村之星。

2015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弭麦3号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植方法。

2018年4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

2019年4月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我的品种可是上过天的!”弭尚岭很自豪。

2016年4月6日,2008F3-2号彩色小麦新品系搭载实践十号卫星进行分枝型彩色小麦航天诱变育种。5月22日搭载小麦回到乐陵,6月8日对小麦种子进行加代,10月26日成熟收割。

2016年10月17日,弭麦7号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航天育种,12月12号种子回家到乐陵进行加代育种。

就在5月5日,弭18-1号高粱(玉米和高粱远缘杂交)、弭麦7号(发明专利)、弭麦8(分支型彩色小麦)、弭1916-1(超级小麦)搭载长征5号飞船进行航天诱变育种,5月15日成功返回地面,6月11号搭载长征5号飞船的航天种子回到乐陵,进行高繁加代定向育种。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805.jpg


历经30多年,他在小麦育种栽培领域,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育成8个小麦新品系和10多个不同色系。

啥叫好小麦?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好!弭尚岭说,他掌握的育种材料中,有许多矮秆,大穗和分枝型异型穗等,各具特点的品种资源,只要有关条件具备,采取合适的育种方案,在近期培育出实际产量亩产800公斤以上的超级小麦新品种是可行的。

今年麦收大忙季节,普通小麦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可是乐陵弭科农小麦研究所种植的特色小麦,虽已到成熟期却迟迟没有收割,因为这批小麦的优良品种在收割前必须手工筛选出杂交麦穗,才能确保小麦良种的纯正度,但研究所没有那么多人,……饱满的麦粒儿在高温的暴晒下已经开始成熟、掉粒儿,弭尚岭急得团团转。6月19日,情急之下的弭尚岭拨通了东望志愿者中原区负责人邓建云老师的电话,在邓老师协调下,乐陵、宁津的志愿者分别从四面八方驱车来到这里。这才救了弭尚岭的急!


562b0a6354cabc2c84c986202c60c2d(1).jpg


“树上的枣红了,我的小麦也熟了”

弭尚岭啥时候“迷”上育种的?大约是1985年,当地天旱小麦减产,只有16岁的弭尚岭想,如果有好的抗旱品种就好了。他开始找有关资料学习。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美国“吨麦”和德国狼尾麦的广告,说是能亩产500公斤,这让弭尚岭很兴奋。就缠着大伯从邻居那里借了10元钱,邮购了2斤小麦种子,一个品种一斤,并按照说明书用人工点播方式各种了2分地。麦子一出苗,大伯急了,麦苗稀稀拉拉,苗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老辈子没见过这样种麦的,这么远一棵苗咋行啊!”结果到麦收时轰动当地乡亲,小麦长势特别好,大家都来“现场观摩”。乡亲们说:“没见过这么大的麦穗!”折合亩产能达到630斤以上,而当时乐陵小麦的平均产量只有300斤左右。

看到弭尚岭的小麦产量高,乡亲们都来换麦种。“乡亲都盼着来年好收成,意外却发生了。”弭尚岭告诉记者,“那年冬天气温偏低,最低达零下18摄氏度,播下的种子大部分都冻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春性品种,不抗冻。”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727.jpg


这次打击没有击倒他。乡亲们没怨他,他特别感动。

从那个时候开始,弭尚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麦育种研究透了,不能再让乡亲们失望。

1987年10月,他去宁津县买化肥,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作物遗传育种》,当即花了五毛钱买下来,宝贝一样捧回家。“买书时我都不认识‘遗’这个字儿,就是‘育种’俩字吸引了我。”弭尚岭说,回家才发现一多半的字都不认识,便借助《新华字典》一字一字查。“读完这本书,我用了半年!”从此以后,弭尚岭渐渐迷上了小麦育种。

每年小满过后,弭尚岭都会到麦田里选材料,谁家的地杂,他就去谁家的地里看。

中午最热的时候,人家往家跑,他往地里跑。到处转,观察谁家麦子长势好。不认识他的人说,这人傻不傻啊!

他成了麦田的守望者,天天跑麦地才觉得踏实快乐,“只要在麦田里待着,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忘了。”旁人眼里看似差不多的麦穗,在弭尚岭眼里却是姿态万千。长年的仔细观察,让他对小麦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是小麦叶子,你随便给我一片,我就知道是第几片叶。”


7036763991682162690b695cfb540f2(1).jpg


为了加快育种进度,1993年,他买了一个二手冰箱,利用冰箱对小麦进行春化处理。“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发明。”弭尚岭笑着说,“7月种小麦,人家都说我神经病。可是等到秋天,树上的枣红了,我的小麦也熟了。”

利用大棚,弭尚岭种小麦实现了“三种三收”,即一年种三茬,收三茬。这件事“惊动”了乐陵市农业局。农业局领导不相信,亲自到现场看,1996年破格将弭尚岭聘为员工。当时,弭尚岭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坐办公室,我要去良种场。”弭尚岭成了当地一位新闻人物。

进入良种场后,弭尚岭相继培育出“弭麦1号”等小麦新品系,在山东德州、河北景县等地试验推广。“农民都认他的种子,下着雨也排队买。”乐陵市北小刘村村民李之恩告诉记者。

乐陵市农业局原副局长梁军对弭尚岭特别佩服。有件事给梁军留下深刻印象,一天晚上,弭尚岭在宿舍借着灯光剥麦粒,不小心崩掉了一粒,弭尚岭愣是把宿舍地面的红砖挨块翻起来找了个遍。“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么多麦粒,可能丢掉的那粒就是唯一有用的材料。”他打着手电找了两个钟头,终于在桌腿旁边一块砖上找到了那粒种子。从此,良种场同事看到他拿着麦穗,都会笑着提醒他:“小心点,别把办公室的地砖都拆了。”


6504364f768e3e37a175665f4127392(1).jpg


2000年,良种场改制,弭尚岭主动放弃公职,又变回了一个纯粹的农民,辞职后成立了弭科农小麦研究所。

“一定要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超级小麦!”

育种,让弭尚岭尝尽了人间百味和酸甜苦辣。

小麦育种是苦力活,大部分工作时间要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选种、核产,其中之辛苦,常人难以想象。特别是小麦抽穗的时间,要完成上千个杂交配,一刻不歇地拼命抢时间。

小麦育种更是费时又费钱的活儿。作为一个农民育种人,所有这些钱只能自己解决,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微信图片_20240527131814.jpg


弭尚岭清楚地记得,2006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弭麦3号”“小麦杂交与繁殖方法”的专利申请获批时,高兴之余,又为往返北京的路费和手续费发愁。“3天之内交不上手续费,就得申请专利恢复程序,到时候这4年的程序就得重新走一遍。”他愁得一夜没睡,想到了5间老屋的房梁。“要在平时,这些房梁起码值4000元,但因为着急卖,最后只卖了900元。”揣着卖房梁换来的900元,弭尚岭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在接过证书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弭麦3号”获得良好田间效果,抗旱搞碱,增产20%以上。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

小麦育种是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常规办法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8-10年,但即便花上钱、搭上时间,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一定搞出一个育种材料。一次,弭尚岭的一个育种材料丢失了,他发疯似的到处找,周围的人都笑话他,“就一穗麦子,至于这样吗?”这个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的山东汉子,却一个人偷偷跑到麦地里大哭了一场。因为条件差,弭尚岭先后丢失了8个育种材料,一说到这些,他都感到无限惋惜,“育种的遗憾太多了!”

我省小麦专家赵振东院士曾“告诫”他,个人搞育种风险太大,代价太高,你要慎重!

“种子王,弭麦1号!”2013年6月24日,“弭麦1号”在同样土壤环境和田间管理条件下,打败了“黑小麦”“良星99”和“4017”几个品种,在河北省清苑县忠惠农民合作社举办的高产王擂台赛上一举夺魁。

汗水泪水苦水换来收获。弭麦6号、7号、咖啡麦、富硒麦相继诞生。

袁隆平院士说,希望“稻穗长得比扫帚还长,水稻的茎秆比扫把还要粗”,而弭尚岭的梦想是,麦子长得像高粱那样,小麦的籽粒像花生米那样大。弭尚岭说,弭麦单穗粒数已经从正常小麦的45粒左右到160粒左右。

他说,我的梦想,也是中国农民的梦想。

“一定要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超级小麦!”弭尚岭说,这是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