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暂无联系客服
  • 暂无热线电话
产品详情
专家名称:
谭支秀
专家简介:
谭支秀,女,土家族,1953年生,湖北巴东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民间历法”代表性传承人。谭支秀遍访民间,请教专家,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天文学史教育科普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2008年,谭支秀编的《吉星祈福民历》由气象出版社公开出版。

专家详情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305.jpg


谭支秀,女,土家族,1953年生,湖北巴东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民间历法”代表性传承人。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是当地先民在古代巴人物候历法、汉民族夏历和当地土家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记时系统,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应用这些知识指导春种秋收、红白喜事等日常事务。谭支秀受养父影响,幼时熟读手抄七言歌本《六十甲子》(即《遁甲经》),随后又学了《易经》、《历法》、《农事宜忌》等读本。在养父的指导下,研读了《新增象吉备要通书》等古籍。在其养父过世后谭支秀辞去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民间历法的研究和传承之中。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257.jpg


谭支秀遍访民间,请教专家,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天文学史教育科普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2008年,谭支秀编的《吉星祈福民历》由气象出版社公开出版。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谭支秀编著的土家族民间历法书籍《千禧民历》。这两本书均被恩施州图书馆收藏。谭志秀还排练了六十甲子歌舞蹈、编排二十四节气的莲湘舞蹈,创作十二生肖的音乐,对巴东土家族历法的传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317.jpg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湖北省日前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名列其中,这也是我国首次将民间历法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申报书中介绍,土家族民间历法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知识,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民应用这些知识指导春种秋收、红白喜事、修造动土、新居乔迁、祭祖上坟、庆典开业、出行择期等日常事务。其内容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阴阳五行说、奇门遁甲、风水学等……

由于一向被认为带有迷信色彩的“风水学”“奇门遁甲八卦”“阴阳五行学说”等内容包含其中,“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引人关注。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308.jpg


家住巴东县野三关镇故县坪村的谭支秀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土家族农村妇女,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谈论起历法来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多年来,她为学习历法、编写历书、申报“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民间一般又称为民历、农历或阴历。谭支秀认为,虽然农历仍在保持使用,但不少传统历法知识却很少得到传播和重视,甚至一些已经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谭支秀接触民历有其家庭背景。当时她的姑父张安国因无儿女,在亲戚的众多孩子中挑选了年仅3岁、天资聪慧的谭支秀作为养女。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408.jpg


张安国的祖先曾在朝为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天文书籍。这些书传到张安国手里已经是21代。而张安国收养谭支秀的一个重要打算就是让她苦读,然后成为这些珍藏书籍的主人。

于是,3岁的谭支秀开始每天背诵《奇门遁甲经》。这本古书深奥难懂,小孩子不愿意读,张安国便想了一个主意:要把书背完后,才可以回去看妈妈。谭支秀当然很想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奇门遁甲经》背熟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十几岁的谭支秀成了红小兵跟着“造反”,由于从小被养父逼着背书,她便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那些古书。当谭支秀把满箱的古书拖到火坑边准备烧掉时,养父默默走过来拿走了两本,告诉她“日后有用”。“我看见他流泪了,所以最后也没忍心烧掉。”谭支秀说。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411.jpg


1974年,谭支秀当上了故县坪村支部书记,在带领全村进行农业生产中,她渐渐发现,养父总是能够预知一个时段的天气状况,提前给她提供信息。谭支秀感到非常吃惊,养父便告诉她,这些规律前人都已经总结出来了,都写在那些书上。谭支秀感觉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便把家里剩下的那些书拿出来研读。1995年,张安国去世了。“养父走之前嘱咐我,把那些历法整理出来,争取公开出版,不要失传了。”

于是,谭支秀辞掉了巴东县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的工作,一门心思钻研起民历来。几年时间过去了,谭之秀完成了《千禧民历》的初稿。出版历书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为筹集资金,谭支秀找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2000年,谭支秀自费印刷了一套《千禧民历》,但由于没有刊号,不能公开发行。此时她已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942.jpg


为了能让《千禧民历》公开出版,从2002年起,谭支秀多次前往北京、武汉,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湖北省气象台台长王仁齐,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会员左定轩,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久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袁佳双,北京古观象台博士、副研究员王玉民等都曾给予她帮助、指导,而她的执着精神和对民历的扎实研究,也让很多学者为之动容。

2004年,她在武汉参加一次天文学论坛时,遇见了正在当地演讲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水均益听说了她的事迹之后,建议她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保护民间历法。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320.jpg


2006年,谭支秀从《恩施晚报》上得知恩施州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她立即向巴东文化部门申请,但由于申遗指标的限制,谭支秀的申报没被批准。实际上,由于真正从事民历研究的人很少,相关部门当时也无法界定民历是否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谭支秀没有灰心,她再次到省城请教相关专家,请他们作出权威结论。为了有接近专家的机会,她积极参加省城举办的相关活动,结识了一批地质专家、天文专家和气象专家。为了节省路费,她睡过露天广场;没钱住宾馆,就用借来的3个单人沙发、一张旧垫子作床,在武汉一间简易的出租屋里度过了一个冬天。

谭支秀的辛苦没有白费,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最终对民历申遗作出了答复:“《千禧民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可以申报。”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415.jpg


2008年11月,在巴东县政府的支持下,由谭支秀在《千禧民历》基础上修订的《吉星祈福民历》,经多位气象专家推荐,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今年6月,经过13年的努力,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终于通过评审,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后我还打算继续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我的最终目标是让民间历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支秀说。

针对有些人认为民间历法是迷信的观点,谭支秀说,对于一些存在但还没有被我们认知的自然现象,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迷信,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她说:“择吉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事实证明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是有利的,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习惯。民历中的‘红刹日’‘农暴日’也被很多事例所证实,它是潮汐引起的地壳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现在国家提倡研究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能把一切古老文化都当做封建迷信加以批判和否定。”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501.jpg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是巴东土家族先民在古代巴人物候历法、汉民族夏历和当地土著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记时系统。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传承 :主要依靠土家族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当地风水先生、阴阳先生、道士等亦为重要传承人。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的流行区域 :主要分布在巴东县境内的江南片区,含茶店、绿葱坡、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等乡镇及周边县市部分地域。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起源 :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北宋时,古代巴人和当地土著人融合而正式形成土家族,对外自称“毕兹卡”,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起源应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

常用的历法器物 :有记时香、圭表(量天尺)、八卦花钱(避邪)、罗盘、阴阳冠(道帽)、鹰毛八卦扇等。


微信图片_20240511115506.jpg